主题教育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主题教育 > 读懂中国 > 正文
韩少功:汨罗江上的艄公
发布时间:2024-03-14  点击数:

汨罗江上的艄公

——记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韩少功

诗人余光中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千百年来,涓涓汨罗江流淌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传颂着楚国诗人屈原心忧天下,志洁行廉的爱国抱负。20世纪60年代,一位叫韩少功的文学青年走近汨罗江,以长岭为根,汨水为墨,书写一代人对乡土中国的浩荡情怀。后来他成为文学湘军领衔人、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海南省文联主席、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还被人们称为汨罗江上的文学“艄公”。

煤油灯下形成的文学观

韩少功老师1953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5岁那年上山下乡来到岳阳市汨罗县天井公社长岭大队。在乡村的6年时间里,他每天与知青们一道劳作,手上磨出厚茧,皮肤晒得黝黑,衣服印着汗水留下的层层盐渍,在“物我两忘的劳累”中,他保留了对文学的爱好和追求。房东提供的一盏煤油灯、一张旧课桌、藏起来的“禁书”、手抄本小说、农民的“说书”,充满乡土气息的文化,陪伴他度过了漫漫长夜。

“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多年以后,韩老师深有感触地说道“我的文学观当年是在煤油灯下形成的。”在知青屋的煤油灯下,他开始了最初的,也是最接地气的文学创作。他搜集身边熟悉的素材,采撷当地方言俚语,写下了老乡们喜爱的三句半、对口词、表演唱、花鼓戏等众多作品。从此乡村的夜晚多了欢歌笑语,单调的知青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后来他被调到县文化馆工作,有了较好学习条件,能够更广泛地接触基层民众和乡村文化。他在汨罗呆了整整10年,讲得一口顺溜的当地话,与乡亲们结下了深厚情谊,并逐步形成独特的乡土视觉和文学观,为今后小说和散文的创作奠定了厚实基础。

充满乡土味的文学作品

1978年,韩老师考入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他勤奋好学,加上文学功底好,不仅在本届优秀学生中小有名气,而且被全校大学生所仰慕。凭借乡村生活的深厚底蕴,大学期间,他创作并发表了一批中短篇小说,其中1980年创作的《西望茅草地》、1981年创作的《飞过蓝天》分别获得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短篇小说集《月兰》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大学毕业,韩老师先后去过省内外多家单位任职。不论身处何方,担任何职,他从不曾忘记汨罗江畔的乡亲,但凡有时间他便会回到当年插队的地方看望老乡们。他深情地说,“哪怕一辈子都生活在这里,我对这片土地仍知之甚少,仍爱得不够”。正是这种爱化作了他作品如《马桥词典》《爸爸爸》《山南水北》《日夜书》《长岭记》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多年以后,在当年长岭村民开会的大树下,举行了韩老师与乡亲们的见面会。老乡们对他的作品如数家珍,《马桥词典》马桥村的乡里土话是大家熟悉的本地语言;《日夜书》里的大军、小安子、郭又军是他曾经日夜相伴的朋友;《爸爸爸》鸡头寨里痴呆的丙崽是曾经的邻居小孩;30多位村民在他的小说中与原型人物争相对号入座。其中一名乡村医生,对“自己”的形象十分不满,抓着他的手追问“为何把我写成一个塌鼻子?”正是这片深情而广袤的土地,这群朴实而又可亲可敬的乡亲,成为韩老师文学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40余年的文学创作,成就了风开一代享誉中外的文学家。韩老师的短篇小说《风吹唢呐声》被拍成电影,长篇散文《山南水北》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他还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奖章"、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之"杰出作家奖"、美国第二届纽曼华语文学奖等。他的作品分别以十多种外国文字共三十多部在境外出版。

谢谢汨罗,归来仍是赤子

70载岁月匆匆而过,许多事物逐渐淡出视野,但韩老师从未忘记哺育他文学血脉的汨水,给予他创作动力和灵感的父老乡亲。2023年5月20日,由湖南日报社、岳阳日报社等多家单位举办的第一届芙蓉文学双年榜·芙蓉文学盛典在汨罗举办,他的散文集《人生忽然》获评“芙蓉文学图书榜”桂冠作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深情告白:“谢谢汨罗,归来仍是赤子”。

1998年,韩老师在汨罗八景乡建了一座农家土院,之后每年携夫人回去住上半年,过着晴耕雨读式的农家生活。乡亲们发现这位大作家,衣着随意地在院子里挖地、种菜、挑粪桶,干起农活来样样在行。于是,他家里的冰箱成为老乡存放鱼肉的专柜,碗筷成为大家共用的餐具。我们采访时从村民口中听到许多关于韩老师的故事:村里五保户茅草盖的屋顶多处漏雨,他掏出2000元钱买瓦将老人的屋顶盖好;村民们汗流浃背地凿石修路,他拿上5000元帮他们买炸药;八景洞小学旁边的一座土桥,下大雨孩子们上学不安全,他捐献3000元请人把桥修牢……

韩老师常以主人身份,向来访的朋友们推荐当地的棕子和甜酒;乡亲们也把他当作自家人,一起唠家常,亲切称他为“韩嗲”。著名文学家莫言赠他一首打油诗:“楚人肚量大,湖南好汉多。古有屈大夫,今有韩大爹。敢做弄潮儿,不唱流行歌。文学根何在,龙舟下汨罗。”

我们随韩老师站在汨罗江畔,静静地听他讲述着汨罗江的过往与今朝。心中的激情犹如眼前这流淌千年的江水,奔腾着穿山越岭,流向更远的前方。


--2023年“读懂中国”活动学生优秀征文作品选登--

上一篇:微视频:开慧村第一书记朱有志 下一篇:翟辅东:山水一程,与大地相期

Copyright © 2024  湖南师范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地址:湖南长沙市岳麓区麓山路36号 | 邮政编码:410081 | 电话:0731-88873085

电子邮件:ggw@hunnu.edu.cn   网址:http://ggw.hun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