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主题教育 > 读懂中国 > 正文
微视频:开慧村第一书记朱有志
发布时间:2024-05-06  点击数:


我与开慧村的故事

--在母校举办的“杰出老校友”回母校活动上的讲话

朱有志 2022年3月

(摘录)

各位领导、各位母校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朱有志,是母校1977级政治系校友。到了美丽的师大校园,回忆满满,感慨万千。在这里,湖南师大给了我丰富的知识、储备满满的奋斗信心和深刻的人生启迪;在这里,我发奋学习,潜心研究,如饥似渴地接受老师们的悉心教诲,为我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师恩难忘,借此机会,我向母校和曾经教育培养过我的老师们表示真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刚才,看了这个微视频,我也很有感触。回想起当时母校的大学生团队来开慧村找到我拍这个视频,我就跟他们讲了许多我在开慧村的故事。我说过,我朱有志并不喜欢宣传自己,也不喜欢在镜头前抛头露脸。但是,只要有机会能让我回报母校的培育之情,教育之恩,我朱有志就能毫不犹豫地站在摄像机头前,并马上进入状态,以最好的状态展示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风貌;只要有好的机会宣传开慧村,向组织汇报我们几代开慧人的奋斗历程,让更多的人了解开慧村,关注开慧村,支持开慧村,我就会活跃在镜头前。所以,今天我非常开心地站在这里,满怀激情地向大家讲述我与开慧村的故事。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新当选的李强总理首次亮相两会总理记者会时说:“我长期在地方工作,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今天,我也想对同学们说五句掏心窝子的话,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人生经历,尤其是我在开慧村与村民们一起奋斗的经历,希望可以通过这些事情,让大家了解一名普通的党培养的领导干部、党的理论工作者是如何报答党恩的,是如何走近群众、走进村民家中,与他们结朋友、谈生活、话未来的。

第一句话:扣好第一粒“扣子”,做好人生的选择题,然后,勇敢的走下去。

同学们,人生有许多选择的机会,但是如何在人生道路上把握好机会,是非常非常重要的。1977年,那是令人难忘的一年啊!党中央决定,在这一年恢复高考。那时的我已经在中学教了五年多书,从初中一年级一直教到高中毕业班,但我还是义无反顾想参加高考。

1977年冬天,我考入湖南师范学院政治系,78年3月开始了为期4年的大学时光,并成为一名师资班的学生。所谓师资班,就是和北大、清华一样,提前一个月录取,将学生作为高校教师培养的。本科四年,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并在学校的学报上发表了2篇论文。这两篇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在当时都算是比较高的,记得第一篇论文就被新华文摘报导、人民大学报刊社全文复印。毕业时,我立志成为党的理论战线上最忠诚的战士,并如愿成为了一名大学教师。之后,我先后任过大学校长、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省政协常委等,直至2016年,我正式退休。

退休后我没有“躺平”,没有放下事业、卸下担子。我依然坚守初心,现在的身份是长沙县开慧村的一位村民,还是一名党的理论工作者和忠诚战士。这份事业是从2009年年底开始的。当时,我兼任长沙县开慧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到现在,我已经当了整整13年多的村干部。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2009年12月16日,在正式兼任长沙县开慧镇开慧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任职会上,我说:“我是一名农村工作研究者、一个农民的孩子,兼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能更直接、具体、深入地服务农村,服务乡亲。”

第二句话:对党和人民的感情指引了我的人生选择。

我当过21年的厅级干部,临近退休时,两个民办高校和企业想高薪聘请我去任职。我可以去民办高校或企业当个校长、总经理,亦或是乐享天伦、安享晚年,但是我都拒绝了,毅然推掉了省内两所民办高校年薪100万的聘请和一公司年薪200万的聘请。我选择了继续为党作贡献——坚持在开慧村当村官,做一个不拿薪水、也不领补贴的第一书记!

有人会疑惑,一位正厅级领导干部为何想要跑到农村任职?我想做村官,是因为对党和人民的感情指引了我的人生选择。

我的父母是农民,父亲只读过一年多书,母亲没上过学,是文盲,而我上了大学,当了博士,做了大学校长,又任社科院长,还是省政协常委,是中国社会科学国家课题会议评委。应当说,我的工作、生活甚至一切都是党培育的、党给予的。我当村支部书记,不是为了当君子、当好人、当乡贤,而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党治国理政的一颗理论“螺丝钉”,作为一名党的理论工作者,为党巩固农村阵地做一点工作,尽一点绵薄之力,尽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责任。

2013年12月,我从湖南省社科院院长的岗位上退下来后,更是专心扎根开慧村。我深深知道,作为一名党的理论工作者,我要尽好党员责任,要做好农村阵地的研究,必须要真正融入农村,成为村民的朋友,成为农村工作的建设者。

我给自己提出了“三个不要”和“一个不会”的要求,即:不要薪酬、不要一亩地、不要解决农村户口,不会在开慧村牟取任何个人收入。

有人说,朱有志是不是傻了呀。我很明确地告诉大家,我不傻!那么到底是什么信念让我扎根农村呢?我们这代人长在红旗下,党把我从农民的孩子,培养成人民教师和国家干部,我们有个时代情结,就是想为党分忧、为人民群众多做点实事。我来开慧村任职,不是为了成为一个典型,而是把它作为农村工作的观察站,通过亲身经历来发现当前农村基层工作的难题,发现农民的困难,思考如何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为党治国理政如何把好农村这个“压舱石”尽一点微薄之力,这就是我的初心和使命!

第三句话:践行初心使命,我主动“伸手”要来了开慧村村官。

到现在还有一些人对我13年前的选择表示很不理解。是正厅级干部、教授、博导、享受政府津贴专家,还是中国社会科学国家课题评审会专家、省政协常委,并拥有多个国家级、省级学术团体负责人头衔,在一般人看来,可以说已经功成名就了,可以谋划退休以后的幸福生活了,也快到了去陪着老伴、家人领略祖国大好河山,颐养天年的时候,怎么想着退休后从厅官去做村官呢?

我总是在想,作为一名党的理论战士,我能给党和国家干点什么。快退休时,我的这种思考越来越多,感情越来越强烈,于是,2007年我以“农村新型集体经济”为研究方向,申报并立项国家重点课题,2008年又以“国家安全研究”为题,立项国家重大招标课题,希望能为党巩固农村阵地做点工作,为国家农村集体事业发展贡献一点自身的力量,为稳住国家发展的“压舱石”做点理论工作者力所能及的贡献。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课题怎么做。如何才能避免“坐而论道”,如何才能做出接地气、能给党和国家带来可参考、可复制的理论呢?要做好“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和国家粮食安全研究,必须经常到基层进行调研。搞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如果一味地用一些高大上的经济学、管理学的腔调和数据来完成研究,这样的学术报告于国于民于己都是“无用之功”,要想真正了解并服务“三农”问题,了解农民所思所求所为,只有融入到农村,和农民交朋友,才能做出真正有用的“大文章”。因此,我想在农村找一个工作观察站,通过躬耕陇亩的实践来发现农村基层工作的难题和农民的困难,通过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给党做好理论参谋工作。于是,我就主动给长沙县委写信,要求到长沙县开慧村任职。没想到,县委立即同意我的这个请求。同学们,可以这么说,“我这个村官是要来的”。

2009年兼任开慧村村官时,我还是担任着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从那以后,开慧村就正式走入了我的工作和生活,为了兼顾省社科院和开慧村的工作,我开启了长达4年的双向工作渠道,白加黑、5+2,凌晨1-2点还在思考工作,深夜给同事们发工作信息也成为了家常便饭。

对党的真情与热爱,让我想为农村做一番事业,我不止于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而是真正地想融入农村,用实践锻造出真知,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党员使命。

第四句话:把自己当做农民,真抓实干,锻造真情,做合格村官。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要笃实好学,尊重实际,不违背规律,不盲目蛮干;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不做表面文章,不耍花拳绣腿”。

和农民打交道,讲究一个字,那就是“真”,要真干事、干真事、真用心,用真心。要一同下地,一起流汗,要放得下架子、弯得下腰子、挽得起袖子、迈得开步子、搭得起台子、挣得了票子。

农民是很淳朴的、是很重感情的,但如果不站在他们的角度为他们着想,不实打实的解决他们的问题,与他们缺乏沟通、交流、谈心,在做工作的过程中缺少解释就会让他们憋气,就会让他们产生抵触情绪和反对态度。

到村没多久,我就发现一个让我睡不安稳的事情:春耕当时,农田却静悄悄。探究起来,原来是青壮年劳动力多数外出务工,村里种田的“主力”也不足。为此,我组织了一场场座谈会、动员会,可尽管这样,村民们还是不为所动,因为大家都觉得辛辛苦苦种一亩田,不如在外打工挣得多。我想,“劝大伙多种田,那就得让种田的人有钱赚。”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那怎么样能让种田的人有钱赚呢?

2016年至2017年,我带领着村支两委班子四处参观学习,将目光聚焦在土地流转后的农户经营模式上。找到了问题源头也就有了解决出路。随后,一场农村土地流转在开慧村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村里召集村干部开会,给小组长布置了上门做工作的任务;部分土地灌溉难,村集体就想办法把水渠修好;农业生产有风险,村里就鼓励种粮大户购买农业保险。慢慢的,开慧村的人心齐了,田地聚拢了,也渐渐把村民带富了。

我特别注重关心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和老人,逢年过节,我都要逐户慰问。村里对考上二本以上公立大学的学生,在读期间每年奖励4000元。我努力做到“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我的身影”,村里有些贫困户,我们鼓励他们学习手艺,帮他们推销产品,增加他们的收入,保证他们的权益。

和村民们一起插秧、一起打稻、一起修路、一起架桥、一样卷起裤腿,一样踩进泥土,一样为村里去世老人下跪……,访民情、暖民心、解民困,我和他们的感情越来越深厚,工作开展得越来越顺利。

我们党的宗旨是服务人民的,无论到了哪个地方,从事哪个工作,都不能忘记人民的需求。我们不仅在行动上服务人民,在组织上也不断夯实党的建设,让全体开慧村党员牢记初心使命,让全体开慧村村民拥党爱党、让开慧村成为基层党建的示范。我写词的开慧村村歌就是《村民最听党的话》,这首歌百度中有,有兴趣的,可以查一下。

我们勇于举旗帜,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共产党的旗帜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旗帜,学习领袖原著,传承开慧精神。我们敢于亮牌子,号召党员主动亮出党员身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勤于闯路子,探索集体经济生发机制和路径走向。我们乐于登门子,通过党员联户、上门服务等方式,让每户群众必须有党员联系。我们精于做框子,用党规党纪和村规民约教育管理村里的党员干部群众。

只有通过不断地磨练自己,提升自身,诚心诚意地为群众着想,实打实的为百姓做事,我们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也只有得到了村民的信任,才能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第五句话:农村遍地是机遇,要想尽一切办法找乡村发展振兴的钥匙。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同学们,我用我的实际行动来告诉你们:农村天地广阔无限,农村事业大有可为。尤其是在开慧村这个全国闻名的红色村。

13年多来,如何宣传开慧精神,如何建设烈士故乡,如何突破桎梏,招商引资,调动村民积极性,实现农民增产增收,让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从而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我和村支两委一直在努力思考和实践着。

第一件事,保住农村的“基石”,利用农村的“传统”,大力发展农业。在党治国理政的大格局中,“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我一直在思考,在全国上下齐心走向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40多年以后,农村怎么办?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应该怎样占领农村阵地、怎样守好“三农”压舱石、怎样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现在的农村,青壮年人才流出,种田种地收益不大,土地荒废不少,要发展就先要多种地,还得让种地的人有钱赚。这样就能达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百姓收益的双向提升。利用政策、流转土地、农业补贴、发展种植业……,把吃饭问题先解决,我们再来找机遇。前面说了,我们通过探索土地流转等方案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目前,全村已流转土地近4000多亩,培育种粮大户7个、专业种养合作社3家。盛夏时节,开慧村4200亩水稻田翻着绿浪,300多亩水果园内果香扑鼻,每一寸土地上都升腾起绿色、致富的希望。

第二件事,着力破解集体经济难题。只有集体经济好了,集体说的话才有分量。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找到突破口和发力点。我们修路架桥、整河护塘,建通航机场,盘活村集体闲置资源,激活红色“三资”,壮大新型“三资”。红色“三资”是指红色资源、资产、资金;而新型“三资”,指资本、资金、资格。这些红色资源、资产、资金一经激活,作为村党组织带领群众用来走向市场,就成了新型资本,在市场中增值的资金就是集体经济,即新型资金。资金多了集体经济就多了,党组织领导农村、服务农民的资格就更足了。

这些年来,我们将开慧村的山、水、田、房、土地等资源,通过置换、流转、引入资本等方式激活;把原老村部、废旧的房子等资产变身为村小学、幼儿园、加工厂等;将上级拨付的各类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比如修路、修渠、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等。

在这一过程中,村支部同志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激活后的红色“三资”就是我们村的资本,我们将其导入市场,比如幼儿园的租金、土地流转的分红等,将其转化为村集体资金。集体资金壮大了,党组织引导农民的力量也就增强了。突破了集体经济薄弱的窘境,切实增强了开慧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号召力、凝聚力。目前,村里户户通公路,组组有路灯,1700多户有2000多部车,一半以上村民在县城有房子,人均年收入达到了近3万元。现在开慧村每年的集体经济已经突破了100万元。2020年疫情期间,我们发出捐款号召,不到3天全村捐款达到26万余元。开慧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号召力、凝聚力显著增强。党总支已成为全省优秀基层党组织,村里也成了美丽乡村全国百佳示范村。

第三件事,探索乡村治理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在开慧村,我们实现了“四自模式”和“双向耦合、四层协力”模式,解决了乡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矛盾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推行村级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四自”(自选、自建、自管、自用)管理,“双向耦合”一是将党建力量线(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与行政力量线(村委会-片长-组长-村民)结合起来,实现在党总支领导下的党政结合基础上的耦合。二是打通上下贯通交流的路径,畅通政策传达和意见反馈的交流渠道。“四层协力”则是利用党总支(村委会)、党支部(片长)、党员(组长)、群众(村民),形成协同合力。粮食生产我们也探索出了“两户两社”四方协力的生产模式。

第四件事,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开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建好烈士家乡、弘扬开慧精神、率先振兴乡村是我们的目标。党的建设不能松懈分毫。物质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也得跟上。我们都知道开慧村是革命先烈杨开慧同志故里,但以前是没有提炼“开慧精神”的。我做的一件重要事就是把开慧精神提炼出来,即“忠于信仰的革命精神、勤于学习的科学精神、乐于助人的利他精神、敢于开拓的拼搏精神、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我先后组织专家编写出版《杨开慧》《杨昌济》等宣传开慧精神的书籍,我将自己在开慧村所学所思所悟编成了《开慧村语》,写满了34本笔记本,记录着我对工作的点滴思考。除此之外,前面说过我还自己作词,请专家谱曲,推出开慧村村歌《村民最听党的话》,被村民广泛传唱,并被百度专载。每年还举办“开慧母爱文化艺术节”等等,总之就是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弘扬开慧精神,让开慧精神润育一代代红色传人。

同学们,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我们广大青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立志做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新时代好青年。希望我与开慧村的故事,能够带给同学们一点思考,一些启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时代青年生逢其时、舞台广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青年责任在肩、使命崇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同学们,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乡村振兴战略是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基层需要青年人的力量,乡村振兴需要青年人的力量。欢迎你们到开慧村去看看,去感受乡村蝶变的景光,去感悟开慧精神的光亮!

上一篇:林立炟:百岁春秋,一路耕耘一路歌 下一篇:韩少功:汨罗江上的艄公

Copyright © 2024  湖南师范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地址:湖南长沙市岳麓区麓山路36号 | 邮政编码:410081 | 电话:0731-88873085

电子邮件:ggw@hunnu.edu.cn   网址:http://ggw.hun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