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一程,与大地相期
——记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翟辅东教授

峰峦陡起,绿树叠翠,奇异幽深。举世闻名的张家界从一个鲜有人知的普通林场变成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这背后,离不开翟辅东教授所作出的贡献。
1964年,他从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从事地理与旅游教学和研究56年。56年,年长日久,寒来暑往,他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实践换取真知,用汗水坚守初心。如今年近八旬的他仍在坚持工作,为国家地理学科的发展辛勤耕耘。
力排众议,创造专属中国定义
2010年,国际地貌学家协会主席迈克尔·克罗泽、联合国教科文地学部前任主席沃尔夫冈·伊德等四十多位国内外地质学家齐聚“张家界地貌”国际学术研讨会,认可了“张家界地貌”的“身份”,并被最高学术机构——世界地质地貌联合会IAG正式宣布采用。自此,“张家界地貌”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定,在“白垩纪” “喀斯特” “侏罗纪”等诸多源自西方的地理界学术用语中占得了一席之地。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多年前的一次偶然,翟辅东教授来到张家界。张家界独特的地貌引起他极大的兴趣。从岩性、形态,再到发育过程,无数次的实验和探索,最终,在他的《大庸张家界出行》一文中提出了“张家界地貌”说。然而,尽管地理学界对此学说一直争论不断,翟辅东教授却坚持观点,直到2010年尘埃落定。中国中科院院士刘嘉麒说出“全世界这种与张家界一样的地貌,都应该叫‘张家界地貌’”时,他欣慰地笑了。
丈量山河,助力全面小康建设
绝代佳丽娟秀气,养在深闺人未识。“张家界地貌”一说被确定后,对于世界自然遗产地张家界而言,是打响世界的一张独一无二的名片。澧水绕群山、七溪皆归源、绿廊通山水、一城带九岸。其无可替代的科学内涵、生态意义和美丽风光让张家界成为了绝佳的自然游览休闲胜地和重要的地理科普教育基地。

一湾碧水绕山城,旅游扶贫岸高楼。张家界从一座不起眼的林场变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型森林公园,翟辅东教授从中看到了自然资源对旅游扶贫的密切联系与积极推动作用。他先后主持并完成了贵州省榕江、湖南省通道、湖南娄底、长沙石燕湖、张家界市旅游产业等数十个区域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五十余年的艰苦奋斗,他始终重视着旅游对乡村脱贫工作的重大影响,为祖国乡村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山水相映步步景,人与自然共和谐。从倡议设立张家界“天然公园”到潜心研究湖南衡山宣州国家森林公园,翟辅东教授一直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在旅游建设中树立生态文明观念。通过设立森林公园,减少对自然景观的破坏,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生态旅游”的品牌效益,从而向世界发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声音”。
翟辅东说:“从来都只有时代造就英雄,没有英雄独立于时代,我只是赶上了好时代,借助时代的助力,取得了些许成果。”全面小康和他,大抵是世上最美好的相遇吧。
传道授业,献身高等教育事业
十年树木,百年成林。年轻时的翟老师没有驻足于万千繁华风景,而是一心耕种自己所钟情的桃李园。他说:“旅游业繁荣,旅游人才却极度匮乏,我愿竭我所能,传授知识,培养将才,为国家小康事业尽绵薄之力!”三尺讲台,粉墨沾衣是他一生的羁绊;笔墨书香,传道授业是他毕生的志愿。

翟辅东教授曾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学术委员、湖南省森林公园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系主任。研究领域为旅游开发与规划、区域科学,最早发现并论证了新型地貌(张家界地貌)的“中国第一人”,为武陵源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先后主笔湖南省旅游业发展的八五(国土)规划、九五规划和十五规划等研究报告,参编出版专著20本,在公开出版的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
翟辅东教授开设了湖南省第一节旅游课,发表了湖南省第一篇旅游学论文,他参与编制国家“八五”“九五”“十五”三个旅游总体规划;他多次参加CCTV-10科教频道的《地理中国》节目、拍摄日本NHK、TBS等电视台的世界遗产类型纪录片,向世界普及中国地理。
翟辅东教授作为一名地理学者,替山河立名,担当学者使命;作为一名教师,为祖国育才,彰显师者风范。山水一程,一程一生,是他之欢喜,亦是家国之幸。
--2020年“读懂中国”主题教育活动优秀征文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