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主题教育 > 读懂中国 > 正文
李双元:笑眼书三尺,九旬践桃蹊
发布时间:2023-04-28  点击数:

笑眼书三尺,九旬践桃蹊

——记李双元教授

人物简介:李双元(1927.09--),男,湖南新宁县人,法学家、湖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在清幽的湖南师范大学校园,人们经常遇见一位鹤发长者,或漫步在草青花香的小径,或笑着与人侃侃而谈。他就是新中国国际私法主要奠基人之一,“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的获得者,九十二岁高龄的李双元教授。

丹心存社稷,苦胆沥文章

国家和法学二者在他心中无比神圣,所以他选择用自己的一生将它们担负前行。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李双元还是一名文弱学生,但生活的残酷让他过早地目睹了这个世界的不公,“人民无处发声!我经历过,所以知道法治的思想在人心里有多么重要”。当时在外求学的兄长经常给他寄回各种进步书籍,从书中他深深地感受到国家的落后,法制的落后。年青的李双元立下救国的理想,携着法制的理念,迈向了雄关漫道。

李双元在那段苦闷岁月里,扎身书本,逐字逐句认真研读字里行间的智慧。从前资料查阅很不灵便,他便将仅有的英文、俄文资料反复抄写、翻译、研究。那些文字填满了他简单而纯粹的二十年,也给了二十年后奋斗在法学研究一线的他厚积薄发的资本。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逐渐强大并快速成长。李双元坐上了时代发展的快车,也再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了与外国的差距。于是他又循着初心毅然选择研究与民法相关的国际私法。面对资料少、经费少、与外界接触少、人才更少的难题,他没有退缩,而是像老农般在中国国际私法这片贫瘠的土地里开垦。这一时期,他伏案挑灯,独自苦译外国文献;呕心沥血,钻研律令,是蘸满笔墨书写文章的“勤勉先生”。

为山终九仞,艰难玉汝成

等苦尽甘来,终于有机会一展宏图时,李双元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执着追求的人从不缺少从头再来的勇气,年龄也只会增加他的底气。

改革开放的春风融化了严寒,一批又一批时代的弄潮儿开始走出国门寻求新发展,国家也更加意识到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外国文献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资料随手可得,国际交流增多,这些都是李双元在国际私法的舞台上大放光彩的助燃剂。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李双元先后发表《论国际私法关系的法律选择方法》《关于中国国际法理论研究和立法工作中的几个问题》等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论文,并带领他的学生完成《国际私法(冲突法篇)》《法学概论》等著作,翻译了《牛津法律大辞典(汉译本)》等作品,九十岁之际,他与学生蒋新苗出版《现代国籍法》一书,在国际私法的画卷上再添上浓厚一笔。李双元没有辜负时光,时光也不会辜负他。他为中国的国际私法领域开拓了一片肥沃的土地,在此领域的主要奠基人的地位日益凸显。

聚焦历史的1993年,已经66岁的李老师来到湖南师范大学,受聘为终身教授,着手创办、发展法学系。过去六十多年的所见所感所思,让他有了精益求精的学术精神、有了永不屈服的性格、有了兼济天下的情怀。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在他的带领下迅速发展,并有了今天的成就。

“国际私法能够引进来,走出去”这是李双元毕生的追求,正因为这种信念,他的初心从不曾被艰难困苦所摧毁,他为国为法为民的道路也从不曾迷失。在他感恩时代成就了他的同时,也谱写了一个时代。

椿龄勤法笔,宣父待后生

“我从小就知道教育有多重要,所以想为国家教育事业出一份力”,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李双元在讲台上一站就是半辈子。

作为师者,他传道受业解惑,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与学术精神感染一辈又一辈的学生,为新中国法律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他的学生郑远民教授回忆与恩师的点点滴滴,眼神中充满了不尽的敬佩与感激。他说,是老师潜移默化中让他懂得了什么是学术精神,什么是言传身教,什么是恬淡旷达,什么是学无止境。尽管李双元如今无法再站在讲台上讲课,但他依然在家和学生谈着国际私法最新的成果,依然愿意细心解答学生的疑惑,依然坚持法学前沿领域的研究。

迈进新世纪,耄耋之年的他,在对别人说起自己的法学事业时眼里闪烁的满是自豪。他看着、摩挲着书柜里的每一本书,兴奋地将它们一一展示,介绍它们背后的故事。那一刻,他快乐单纯得像一个孩子。当学生向他告别时,他会缓缓起身,将学生送至门口,说着“以后常来啊”,一遍一遍地笑着挥手与学生告别,直至学生下楼转角,他看不见了为止。

与他丰富多彩的学术和教学生涯相反,他的个人生活极为简单。三餐规律,坚持散步,看看新闻,无其他欲求。“我不敢倒下啊,我要继续工作,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去做,还有很多书等着我去读”。他所有的热情和执着都给了法学,岁月静好,与法学为伴足矣。

李老师告诫我们的话总在我们耳边回想,“我是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名教师,祖国七十年的进步让我深深感受到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才有希望,国际私法才有前途。”七十载栉风沐雨,全凭心中那盏拼命照亮祖国前景的灯火;九十年初心不变,不变的是推动中国法律跃进的宏愿。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善作善成;唯有心怀热忱,才能一往无前!



上一篇:陈良碧:匠心育得稻花香 下一篇:舞台剧--陆魁友:守护绿水青山

Copyright © 2024  湖南师范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地址:湖南长沙市岳麓区麓山路36号 | 邮政编码:410081 | 电话:0731-88873085

电子邮件:ggw@hunnu.edu.cn   网址:http://ggw.hun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