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中国红”惊艳世界
——记中国红瓷器发明人尹彦征
红色,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象征;瓷器,英文单词中代表“中国”的表述。赋大红于瓷器,是中国人千百年的梦想。2002年5月,一个叫尹彦征的人,成功破解高温红瓷技术世界级难题,让与五星红旗同色的中国红陶瓷惊艳世人。
从技术难题到国际领先
尹彦征1960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一个南下干部家庭,从小喜爱钻研科学技术,念高中时成为一名无线电测向运动员。1982年,从湖南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分配到航空部第三设计院工作,两年后调入湖南省分析测试研究所,适逢省科委召集人员攻关大红釉项目,从此他便与大红釉研发结下不解之缘。

24岁的尹彦征挑起了大红釉陶瓷研发课题组负责人的重担。出身于化学专业,对陶瓷不甚了解,毕业于师范院校,科研能力备受质疑,但尹彦征没有退缩,决心用行动证明自己。他带领团队成员通过反复实验,搞清了大红颜料硫硒化镉高温分解机理,采用“基础釉保护法”,于1989年在实验室研究出耐1200℃高温的红色釉料并烧制出耐高温红色陶瓷。
尹彦征和同事们在随后6年多时间里,辗转全国40多家瓷器厂,开展高温红瓷规模化批量生产试验。这期间,他每天连轴工作十几个小时,守在闷热如笼的瓷窑旁,观察记录,加煤掏渣,尽管挥汗如雨仍寸步不离岗位。他与工人一样大缸喝水,粗嗓门说话,在师傅们的倾囊相授下,练就了一双观测炉温的火眼金睛,成为一名技术过硬的陶瓷专家。
1996年大红釉课题因工业化生产无果而宣告下马。此时尹彦征作出了一生中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决定:停薪留职,借钱搞研究,一定要攻破高温红瓷批量生产技术难关!他每天独自在租用的污水泵站车间做实验,房内臭气熏天,蚊虫密布,但他却看上此处无人打搅,可以专心工作的环境。他利用自己的电学知识自行设计烧制高温大红釉电窑,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个人举债300多万,试验4000多种配方,改建20多种电窑炉,烧制1万余件样品,多少泪水合着汗水,多少心酸伴着失望!1999年初,他终于突破了从实验室研制到工业化生产的瓶颈,实现了高温红瓷的批量生产,并为它起名“中国红陶瓷”。
2002年5月,湖南省科技厅主持召开中国红瓷器技术鉴定会,12位国内顶级陶瓷专家一致认定,该研究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科研成果应用选项为最具价值。18年的艰辛与坚持结出了鲜红硕果!
红瓷之梦,饮水思源
朋友们称尹彦征为“中国红”先生,他与他的红瓷一样周身散发出浓郁的艺术色彩。他酷爱红色,因为红色承载着信念和梦想,给予他不断前行的力量。他痴迷于中国红陶瓷艺术研究,希望以红瓷为载体,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有机融合,让传承梦想与时代精神在中国红瓷器上展现独特风采。

2004年,尹彦征着手研究釉上彩绘,并将此用于高温大红瓷器的装饰,开辟出中国红陶瓷展示人文精神的新天地。历代名画、书法名篇、诗词名句都是瓷器图案的主题,斑斓绚丽的色彩成为瓷上舞动的灵魂。一批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红瓷艺术珍品应运而生,如“楚韵”“花语”“国运鸿昌”……
尹彦征的中国红陶瓷成为湖湘“四宝”之一;他的“红瓷之梦”被制成电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技频道、英文频道播放;中国红瓷器以陶瓷极品身份,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展出,并作为国家级文化艺术名片并参与一系列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走进中国红瓷器展示厅,一件件高贵典雅、精妙绝伦的大红瓷器让人目不应睱。文创展台上一组姓氏茶杯吸引了参观者目光,每个大红茶杯上印制不同姓氏,并以小楷介绍姓氏起源及该姓的杰出人物。捧着印有自己姓氏的瓷杯,人们读懂了尹彦征的良苦用心,他希望每个人都能饮水思源,不忘根本,传承红色基因,为民族振兴奉献一份力量。
红瓷国徽,中国红陶瓷新高峰
尹彦征常说,中国红陶瓷的诞生不仅是个人努力,更是国家科技发展,党和政府大力支持的成果。时代造就了“中国红”,他必以赤子之心相报。2003年他成立长沙大红陶瓷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将经营理念定位为“中国红·中国心。”

尹彦征以“中国心”引领企业做大做强,同时不忘回报社会,温暖他人。他热衷公益活动,关心残疾人事业,与省市残联及特教学校建立联系,长期为聋哑人提供就业岗位。公司本部员工70余人,残疾员工最多时超过50%,在这个温暖大家庭里,聋哑人学得一技之长,不少人成为彩绘技术能手。红瓷不语,温润吾心,工匠无言,尽在丹青!
2020年,受国家有关部门委托,尹彦征着手研发永远不会褪色的红瓷国徽。他构想“在未来10年之内,让永不褪色的红瓷国徽,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嵌入祖国边境的界碑中,标志在我国驻外大使馆以及每一处海关、港口、码头上。”他说,“完成这件事,我这一辈子就心满意足了”。以永不褪色的红瓷国徽守护祖国大好山河,不仅象征着华夏疆土不容侵犯,同时也是升腾在尹彦征心中的赤子情怀。
尹彦征走过近40年的红瓷岁月,从一名年轻科技工作者,到高温红釉技术发明家、陶瓷工艺专家,再到一名成功的企业家,时间变迁,身份变化,没有改变的是他至正至钢的品质,还有那一抹印刻在心底的“中国红”!
--2022年“读懂中国”主题教育活动优秀征文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