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主题教育 > 读懂中国 > 正文
徐晨光:校园里的晨光
发布时间:2024-05-28  点击数:

校园里的晨光

——记著名党建理论研究专家徐晨光




他每天早上通过“晨光心语”公众号与学生交流,日阅读量过万人;他设立“晨光”研究生科研奖,每年评选10名获奖者;他引资捐助5所乡村小学,累计经费超过100万;他退休后送党课下乡,每年作报告60多场;他的行为影响过多少人?他的精神激励了多少人?没有精确统计,但请您随我们走进校园,一起感受徐晨光老师的温暖和力量。

理想之光在校园闪烁

“理想信念高于天”,这是徐晨光老师坚守的人生信条。他1974年入党,1979年从湖南师范大学外语系毕业,留校先后在学工、团委、党委宣传部等多个部门工作。回顾成长经历,他满怀深情说道:我23岁做学生辅导员,37岁当大学党委副书记,45岁任党委书记,成为当时湖南省最年轻的厅级干部,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党的教育和组织的培养,也得益于自己始终把党的最高理想作为奋斗目标,将对祖国的爱化为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具体行为。

自当上学生辅导员的那天起,徐老师就将人生导师的职责扛在肩上。80年代初,他组织开展大学人生“追寻理想之光”行动,率先在校园建立起党章学习小组,吸引外国语学院近40%学生加入其中;引导学生阅读马列原著和《毛泽东选集》,在大学生中掀起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活动热潮。优良学风传承至今,学院“老教授带我读经典”、青马小组用多国语言“讲好雷锋故事”等活动,成为学校思政工作的一大亮点。徐老师一直为本科生上思政课,他擅长将深奥的问题通俗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理论问题用故事来诠释。他的“立好人生坐标,奋斗的青春更美丽”系列讲座,听课学生场场爆满,他讲的“科学发展观”课程,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作专访。

走上领导岗位的徐老师,深感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重要性。他无论走到哪里,肩上总挎着一个大包,里装着书和笔记本,有空就翻书或作记录。他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都说笨鸟先飞,那我就多飞几次”。凭着一股韧劲,2003年他完成了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学业,随后又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成为博士生导师、讲座教授、“芙蓉学者”,成功实现了从一名思政工作者,向党建理论研究专家的跨越。

党性之光引领党建研究新领域

在党言党,爱党研党。徐老师以大学思政工作者的高站位和党建研究专家的敏锐眼光,于新世纪初在国内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这一重大研究课题。以此为核心,“精耕细作”完成了第一个关于执政党安全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版了第一部关于党的执政安全专著。先后完成国家级和省级课题15项,出版著作20部,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党建研究》等刊物上发文理论研究文章200多篇。10项成果分别获省社科成果一、二等奖,10余篇论文被中宣部评为优秀理论文章,《关于严格机关党内政治生活的研究报告》获评湖南十大金策。他被省委组织部等单位评为湖南省优秀专家、勤政廉政富民强省优秀党政领导并记一等功,被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评为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

2018年退休后,徐老师仍然活跃在党建研究领域。作为省委宣讲团成员,他深入党政机关、学校、企业、乡村社区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创新理论,开展送党课下乡活动,每年作报告60余场;作为党建理论研究专家,他每年在党报等刊物发表理论研究文章10余篇;作为大学教授,他每年接待近百人次关于党建问题的咨询

“晨光心语”温暖广大学子心

徐老师说,教师生涯无止境。他退休后与几十位博、硕士研究生建立微信群,取名“师生情”,由于要求入群的人数不断增加,“晨光心语”公众平台便应运而生。每天早晨7点,阅读“晨光心语”成为许多学生的习惯,有人称之为营养早餐,有人说在感受校园最美好的晨光。

徐老师将“晨光心语”打造成党建公益平台。他在线推送了600多篇短文及杂谈,每篇文章都经过反复琢磨,精雕细刻,将党建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让党的方针政策为年轻一代所熟知,成为年轻人生活的“必需品”。他的语言朴实,道理通透,极富感染力,如《为什么要把祖国比母亲》《“七一”话忠诚》等多篇文章被广泛传播。“晨光心语”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关注人群从校内到校外,从青春学子到七旬老人,日阅读量从几十人、数百人增至万余人。

精神上富足的徐老师从不追求物质享受,女儿说“爸爸是一件夹克穿十年”的人。在他看来,人活着最大价值是为社会作奉献,有一份热,要发一份光。他的这份“热”和“光”,温暖着学生,照亮了社会。他在湖南师大设立“晨光”研究生科研奖,每年评选10名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和2000元奖金。他引资捐助5所农村学校,累计金额达百万元。他设置“晨光”奖学金,激励贫困学生用知识改变命运。他还成立了“晨曦书屋”,定期补充新书,指导乡村孩子们开展课外读书活动···

晚年的徐老师患上了帕金森症,手不受控制地颤抖,视力也不断减退。家人劝说他放缓节奏或者停下工作,但他每天晚上仍笔耕不辍,每个早晨继续在线上发送文章。在我们心目中,他像一束永远闪亮的光,始终为学子指引前行的方向。


--2023年“读懂中国”活动学生优秀征文选登--

上一篇:短视频--殷保康:盛世百花颂党恩 下一篇:郑大华:脚下沾满泥土的政协委员

Copyright © 2024  湖南师范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地址:湖南长沙市岳麓区麓山路36号 | 邮政编码:410081 | 电话:0731-88873085

电子邮件:ggw@hunnu.edu.cn   网址:http://ggw.hun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