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有着二十六年的公安工作经历,曾肩负使命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也曾在湖南师范大学任副教授,在三尺讲台辛勤耕耘,播下知识的种子;她退休后自学女红工艺,后又重返校园,15年坚持弘扬传统文化……
退休前胸怀仁志,用智慧和坚毅描绘着人生的春华与秋实;退休后,心怀仁爱,用责任与热情诠释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与希冀。她是麓谷街道麓泉社区年逾七旬的大学教师陈光珍。
民间艺人进社区,退休居民学手艺
一根红绳,一缠一绕,手指翻飞,半个小时,一枚精致的中国结已完工。在麓泉社区巧手梦幻工作室,几位社区居民正围着民间艺人陈光珍,学习编织中国结,丝绳在这群白发老人指尖曲折缠绕。
“以后过年,再也不用买中国结,自己会做了。”悠悠古韵,千千结艺。2018年,陈光珍老两口搬到麓泉社区居住。社区书记代立宪在走访中发现,老人家中摆满了工艺品,均出自屋主陈光珍之手,代立宪很震撼,他一直在探寻如何丰富社区居民业余文化,增强社区凝聚力。
欲腾空而飞的巨龙,用几千粒串珠制作的龙船,一万多粒仿珍珠串制而成的宝塔,用扑克牌编织的果盘……授课室的陈列柜中,串珠、中国结、丝网花、纸藤花、剪纸等各类作品琳琅满目,惟妙惟肖,均出自陈光珍之手。
一盆近一米高的蝴蝶兰花开正艳,伸手触摸才知是仿真的丝网花。陈光珍指着一盏红色宫灯说,这件工艺品由近9000颗珠子串成,花了15天时间,“别人曾出价5000元想买走,但是我从来不卖自己编织的作品。”
“陈老师有一双巧手。任何材质在她手中,都可以做成艺术品。”社区居民刘奶奶对陈光珍的手艺佩服不已,“我再也不打牌了,希望跟着陈老师一直学这门手艺。”
巧手梦幻工作室成立之后,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传统女红工艺制作,业余生活得到丰富,对传统女红工艺有了更具体的认识。陈光珍在传承传统女红工艺的基础上结合图片设计出各种新颖的样式,晶莹剔透的各色彩珠通过细线连接缠绕,形成了一件件精美的串珠作品,制作精巧,令人赞叹。
退休后重返校园,传授女红工艺15年
有一天,陈光珍在广州街头看到有商家用珠子串工艺品,兴趣大增,想跟着学习遭拒,“我教给你,那我怎么生存?”陈光珍站在一旁观看,凭借超强的记忆力,将步骤牢记于心,回家再绘图琢磨。没过多久,陈光珍串了三个珠包送过去,让商家既惊讶又感动,破例收她为徒。
汪祥欣说,老伴经常钻研到深夜,忘了时间。学习半年后,陈光珍老两口回到长沙,担任湖南师范大学关工委女红工艺室主任。受邀在湖南多所大学开设“现代女红工艺”文化素质选修课,主要传授中国结、串珠、剪纸等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与创新,15年来,累计为1万多人授课,深受学生喜欢。陈光珍荣获长沙市十佳“优秀民间艺人”等称号。2013年,湖南师大“女红工艺”曾被教育部关工委评为全国高校关工委工作品牌。
陈光珍介绍,十几年来已办有百余个女红传承班,学员万余人,涵括各个年龄段。她表示,女红工艺制作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值得传承,手工艺制作者在传承同时,既要做到不忘初心,又要在实践中敢于创新,为女工工艺注入新灵魂。
弘扬传统文化,助力老年人安享晚年
因手艺精湛,近些年,陈光珍经常接到全国各地的授课邀请。应贵州黔南州老龄委邀请,她给黔南平塘的顺百年综合福利院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上课。她放眼一望,学员全是男的,其中年龄最大的92岁。课后了解到,还有5人言语残疾。
针对参培对象的特殊情况,陈光珍手把手教学,认真而又耐心地反复传授串珠技艺的基本操作方法。经过8天培训,学员们都做出了自己的串珠作品。
“想不到我还能学会这门技术,希望养老院把这门技术传承下去,让老人们乐享晚年。”手捧自己制作的串珠《仙桃》,不少老人激动不已。
陈光珍说,在传承“中国女红”工艺文化的人生历程中,“无龄感”老年生活方式,给她和身边的老年人生活带来无穷乐趣,“很多老人离开牌桌,成为民间手艺的爱好者和传承者。”
“我们从小到大,从蹒跚再到蹒跚。只要心态健康,向善向上,夕阳一定会更红。”古稀之年的汪祥欣和老伴携手走过了半个世纪,如今又共同完成人生晚年的这道“加试题”,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人虽老,志常在。薪未尽,火亦传。火红的丝绳映射着麓泉社区老人满头银发,正编织着最美“夕阳红”。